|
文章內容
洋縣元宵節社火游演活動上,小演員正在表演。 2月10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建中正忙著制作新的社火芯子。芯子完成后,可以一次性裝3臺懸臺社火了。對洋縣人來說,過年過節或重大活動中,一定要有一場盛大的社火游演才算完整,而社火游演中一定要有懸臺社火才算過癮。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洋縣懸臺社火是洋縣人的驕傲,是洋縣孩子們夢寐以求的舞臺,更是熱鬧了歲月的民間藝術。 源于商周的“啞巴戲” 社火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瓷缁鹗茄罂h老百姓逢年過節的主要娛樂形式之一。洋縣的社火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有地社火、船社火、牛馬社火、跑社火等近十種,其中以懸臺社火最具盛名。 洋縣懸臺社火據說起源于商周時期,到明代逐漸走向成熟,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之間演出。 洋縣懸臺社火的內容多取材于秦腔,《大破天門陣》《五典坡》等劇目,是洋縣懸臺社火表演的經典節目。但因為社火演員們不唱不說,僅以臉譜、服飾、道具和定格的動作來表現人物和戲劇內容,所以洋縣懸臺社火又被稱為“啞巴戲”。 懸臺社火的演員雖然不唱不說,但一旁配合的社火鑼鼓卻敲得震天響。歡快的節奏讓氣氛格外熱烈,也讓定格的懸臺社火有了不同于戲曲的別樣風韻。 要讓觀眾看懂這出“啞巴戲”的內容,并認出戲里的人物,特征突出、形象傳神的社火臉譜功不可沒。懸臺社火的臉譜講究“定臉”,即每個角色的臉譜是固定的,無論誰來扮演,臉譜必須畫得一模一樣,十分考驗化妝師的水平。 與戲曲臉譜講究細膩不同,懸臺社火的臉譜要畫得粗獷,色塊和對比度要大,這樣,底下的觀眾才能看清楚。經過陳建昌等老一輩社火藝術家的努力,如今,洋縣境內保留下來的社火臉譜共計200余幅。 現在,許多地方都選擇用汽車運載懸臺社火,但在洋縣謝村鎮智果村,人抬肩扛的傳統一直保留著!拔覀兊纳缁饍H底座就有七八百斤,正式表演時還需增加配重。一般一臺社火的重量能達到1500斤左右,需要三四十個青壯年才能抬起,移動起來聲勢浩大,十分壯觀。而設置這么大的重量,主要是為了降低重心,保證演員的安全!崩罱ㄖ姓f。 李建中在講解如何組裝洋縣懸臺社火。 “高懸奇妙”的秘密 洋縣懸臺社火以高、懸、奇、妙著稱。懸臺社火的高度一般為8至12米不等,可裝4至6層梁架。每層梁架上都有若干名演員,或輕踩蓮花,或立于扇面之上,或站在一片荷葉里。一陣風吹過,蓮花、扇面、荷葉還會微微晃動?吹酱,觀眾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不禁為高處的演員擔心。 “經過精巧的設計和安裝,我們不僅要達到演員懸在高空中的效果,還要讓觀眾的心和演員一起懸起來,呈現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緊張刺激的表演!崩罱ㄖ姓f。 每次表演社火之前,李建中和搭檔們都會提前在后臺搭好腳手架,并將四周用簾子圍起來。這一圍,也圍住了洋縣懸臺社火“高懸奇妙”的秘密。智果村的洋縣懸臺社火傳習所里,展示了一張珍貴的照片,讓觀眾得以一睹簾子后面的秘密。 “當時我們正在為演員‘裝身子’,也不知道誰啥時候進來拍了這么一張照片!崩罱ㄖ行χf。李建中口中的“裝身子”是行話,就是用寬一尺、長兩丈的白布把小演員固定在社火芯子上,然后再給他們穿戲服、戴帽子、拿把杖。這些過程都需要在腳手架上完成。 “裝身子”前,需要提前搭好腳手架和社火框架。以《大破天門陣》為例,它的框架分為6層,每層的高度從下到上分別是1米、1.5米、1.5米、1.8米、1.8米、1.5米,需搭配一個長約6米、寬約4米、高約9米的腳手架。 “裝身子”完成后,小演員們就已經“懸”在空中了。負責抬社火的杠抬和手扶龍桿的人也進入待命狀態,只等鑼鼓聲響起,懸臺社火便閃亮登場。 社火芯子是演員們“懸”在空中的最重要的道具。芯子可以理解為懸臺社火的骨架,主要起支撐演員的作用。社火芯子過去多用槐木制作,如今常用鋼管、鋼筋和鐵條代替。 社火芯子一般需要定制,可根據演員的身高、胳膊的長短進行調整和組裝,在承受演員體重的同時,與演員完美貼合。表演時,芯子被隱藏在演員們的服裝之下,在觀眾看來演員就仿佛懸于半空,妙不可言。 懸臺社火的春天 1959年,洋縣懸臺社火迎來了高光時刻。那年,洋縣懸臺社火在天安門廣場上閃亮登場,為國慶10周年獻禮。當時負責裝社火的正是李建中的爺爺李養科。之后,李養科將這門技術傳給了李建中的父親李俊芳,李俊芳又傳給了李建中。 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洋縣懸臺社火進入了曲折發展時期。這期間,社火演出的次數屈指可數。在沒有演出的日子里,李俊芳最喜歡拿著一張黑白照片給李建中講故事,講父親和村民們是如何將沉重的社火道具輾轉運到北京,講懸臺社火在天安門廣場表演的壯觀場面,講社火組裝的各種技巧…… 李建中聽得次數越多,心里越不是滋味。他決定要為父親和懸臺社火做些什么。 2007年,李建中聯合村里11位懸臺社火愛好者成立了一個社火會,每人拿出1000元,打算將懸臺社火再演起來。 克服了技術、人員、道具和資金的問題后,在村民們你家出床單、我家出被面的支援下,2008年春節,懸臺社火《五典坡》順利在洋縣二中上演。智果村村民李小芳回憶說:“當時看演出的人特別多。洋縣二中的大門那么結實,都差點兒被大家擠掉了! 就在智果村熱熱鬧鬧籌備社火的時候,洋縣懸臺社火入選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好消息傳來了。李建中欣喜萬分,直呼“洋縣懸臺社火的春天要來了”。緊接著,2008年6月,洋縣懸臺社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6年,洋縣懸臺社火傳習所在智果村成立,屬于洋縣懸臺社火的春天真的來了。 在傳習所里,有一個木制的社火底座和幾個木箱子。它們具體制作于什么年代、使用了多久,李建中也說不清楚。他只記得其中一個箱子內寫著“大清同治十二年正月吉日”。 “這些年,大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了。村上陸續購置了新的社火底座和道具箱,那些老物件被當作文物保護了起來!崩罱ㄖ姓f。 過去了100多年,這些完成了歷史使命的老物件靜靜地待在傳習所里,迎來了一批批游客。那些修補的痕跡、殘缺的邊角、滄桑的紋路,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洋縣懸臺社火悠久又燦爛的歷史。 |